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动态»

我院2018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成果简介

【字体:

我院有7项成果获2018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主持的获奖项目5项,参加的获奖项目2项。这5项主持项目分别是:白晨研究员主持的“基于全程机械化的甜菜新品种引育及节本增效综合栽培模式的研发与推广”、刘志萍研究员主持的“啤饲兼用型大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侯勇跃研究员主持的“规模化舍饲养殖条件下羊疫病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杜敏霞研究员主持的“洋葱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和贾明研究员主持的“内蒙古优良牧草种质资源挖掘、新品种选育及应用”。

成果简介:

一、基于全程机械化的甜菜新品种引育及节本增效综合栽培模式的研发与推广

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我区上世纪90年代因甜菜生产中丛根病危害,单产和含糖大幅下降,以及没有单芽种、适宜的农机具和配套农艺技术生产成本高、效益差,导致整个甜菜产业失去优势和整体萎缩的现状,开展了单芽抗丛根病育种,2008年按照国家基于食糖基本自给的战略需求,系统开展了甜菜新品种引育和全程机械化节本增效综合栽培模式的研发与推广。

经过10多年的系统研发,在国内首次选育出遗传单芽抗丛根病雄性不育系3套、育成单芽抗丛根病杂交种3个,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内首次提出做大做强中国甜菜产业发展的技术路径,即甜菜产区向冷凉干旱和温热区域转移,并针对我区冷凉区域光热不足和春季干旱等问题,首次研究提出了凉冷区域甜菜高产高糖高效栽培机理和栽培技术并研制出甜菜苗床肥、专用复合肥和增产增糖生理调控剂;首次将分子生物学方法引入甜菜褐班病和丛根病鉴定防控上,研究提出高效的病害防控技术;首次系统研究提出采用机械化纸筒育苗移栽、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干播湿出等方法,解决了甜菜种植向凉冷地区转移的技术难题;针对不同生态区研究集成并推广了机械化膜下滴灌、纸筒育苗移栽、直播综合栽培技术模式3套。

获批授权专利4项,制定发行标准5项,发表论文45篇,出版专著7部,撰写各类技术手册16种。在国内首次系统收集了甜菜产业18个方面10G的基础数据,并构建了可查询信息平台和专家系统,为种植户进行远程咨询与指导和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目前区内甜菜种植应用的技术80%来自本团队,甜菜亩单产达3.2吨,单产和种植面积分别较2010年提高52%和增长5倍以上,农民亩增收400元以上。

2015-2017年区内推广本成果约326万亩,占总播面积的80% 以上,膜下滴灌较大水漫灌节水约35%,机械起收率由25%提高到了75%,新增社会效益近14亿元。2018/2019榨季我区甜菜产糖量由全国第三,跃升为全国第一,课题组研发并推广的成果为全国特别是我区甜菜制糖产业的振兴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二、啤饲兼用型大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内蒙古大麦生产优良品种类型单一、混杂退化、栽培技术粗放、低产低效等突出问题,以多元化育种和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研发为目标,从种质资源筛选鉴定、专用型大麦新品种选育、抗旱耐盐遗传机理、栽培生理、栽培技术研发等多个角度开展试验研究和联合攻关,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啤饲兼用型大麦新品种;解析大麦抗旱育种生理和品质性状的遗传机理并创新遗传群体构建和分析方法;阐明大麦籽粒蛋白质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解析大麦耐盐生理机制,建立耐盐快速筛选鉴定技术体系;建立大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及“科研+推广+企业+专业合作社”四位一体产业化模式。

共育成应用品种2个,制定内蒙古地方标准5项,登记成果4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研究论文19篇;近三年新品种、新技术累计示范推广167.79万亩,新增总产值15201.06万元,为内蒙古大麦产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规模化舍饲养殖条件下羊疫病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首次明确了内蒙古西部规模化舍饲养殖条件下羊疫病流行的特点,建立了舍饲羊主要疫病早期快速诊断检测方法;创新研制出了蒙兽药新制剂“驱虫泻火散”、“羊乐乐2号”、及“稀土含硫矿物元素营养舔砖”、“稀土腐植酸钠饲料添加剂”等共8个高效、特异的羊疫病防治新产品; 建立了“测抗定免”、“查虫定驱”、“测体定补”的检测化验数据与防控措施制定相结合的数据决策模式;提出了“三道线”新防病理念,制定了实用性强的“规模化舍饲养羊疫病防控技术规程”、“规模化舍饲羊场主要传染病净化技术规程”;创建了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蒙兽药基础理论研究和新药创制创新人才团队”;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编出版专著3部;培训农牧民和技术人员200余人次。

突破了目前国内舍饲养羊疫病防控工作中遇到的发病原因不清、诊断技术不新、防治产品不特的技术瓶颈;集成创新了舍饲养羊疫病防控综合配套技术,解决了舍饲养羊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和低产、低效的“两高、两低”问题;促进了舍饲养羊业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2016年在四子王旗进行了研究成果的集成示范,累计推广示范舍饲羊16.8万只,发病率由项目实施前9.96%减少至3.5%,死淘率由4.6%下降至1.2%,综合投入与产出比由1:1.30增加到1:1.46,新增产值近1000万元。为内蒙古畜牧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洋葱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

项目主要开展了洋葱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通过回交转育筛选出洋葱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5对,不育率达98%-100%;通过多代自交分离、组织培养技术、SSR分子技术筛选出60多份洋葱优异骨干自交系;首次在内蒙古自治区育成长日照洋葱新品种“红绣球、金美",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无国产洋葱品种的空白。

洋葱新品种“红绣球、金美”及配套栽培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大面积推广,并在甘肃省示范推广。二个品种平均亩产分别达6710和6100公斤/亩,比对照品种增产15.7 %和11.53%,每亩节省成本1000元左右。2015~2017年二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9.5万亩,农民累计新增产值1.73亿元。

项目成果有突破性创新,有效解决了洋葱产区缺乏自主洋葱品种和栽培管理粗放等主要技术难题。该成果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技术成熟,辐射带动能力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对推动内蒙古洋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五、内蒙古优良牧草种质资源挖掘、新品种选育及应用

该成果针对我区草种质资源丰富,优异牧草种质资源发掘利用不足、优异新品种缺乏、良种繁育技术落后等问题,从我区草牧业的需求出发,在大量收集、评价国内外、区内外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采用选择育种等方法,选育出经国家、自治区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牧草新品种4个,即鄂尔多斯草木樨状黄芪(国审430)、鄂尔多斯中间锦鸡儿(国审431)、牧科草木樨1号(区审N022)、凉城大麦(区审N051),这些品种可广泛应用于生态修复、人工草地建植等草业工程中。在新品种育成的同时,开展了配套种子生产、高产栽培及利用技术研究,熟化并确立了新品种的原种繁殖技术、配套高产优化栽培技术、麦后复种技术,大大加快了新品种的推广速度。

该成果目前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涉及生态建设、饲草生产、畜牧养殖等多个领域。2015~2017年4个牧草新品种在内蒙古及毗邻地区共计推广150400万亩,新增产值32265.8万元,合计利润3393.7万元。多年生牧草的推广应用使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大面积的退化沙化草地植被得以恢复,优良牧草增加,一年生牧草的应用提高了人工草地的产量和品质,为粮改饲提供了更多的优良牧草品种和栽培技术,

有力地促进了粮经饲三元结构的均衡发展。

                    

                        科研管理处     

                    2019年4月17日

 

版权所有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版权所有蒙ICP备11004172号-1

通讯地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22号 邮编:010031 电话:0471-5295007

电子邮件:sfcnmnky@sina.com 传真:0471-5295004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